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先后于上海《紫罗兰》、《杂志》、《万象》等月刊上发表《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多个小说作品。此时她的创作灵感喷涌博发,这是她最高产的时期,未曾想也是她小说创作的顶点。彼时上海人民的热捧使之迅速席卷全国——张爱玲红了。“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二十出头的张爱玲(以下简称张)因小说而走红被访问发感慨言此。也许换个人发表这种功利性言论也就将将红一阵子,但张爱玲惊人的洞悉能力及写作天赋让人无法拒绝、甘心情愿接受她的一切——其为人功利的那一面。小说表现出来的对人的自私的宽宥之程度仿佛贴着每个读者的心衡量商定过一般,叫人如何不喜欢?小说集《传奇》的版本一直更新直至今日的《张爱玲全集》依然被追捧研读。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当时政局动荡,她的作品也逐渐无人问津。要说这张爱玲小说的再度发掘,她的伯乐兼好友夏志清先生功不可没。原其作品几乎要蒙尘。然夏志清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关于张爱玲章节有“《金锁记》长达50页,据我所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的高度肯定与赞扬言论,一般句式皆为“最……之一”,而夏志清先生并未“用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之一”来评判,其笃定的语气,使人们对《金锁记》的阅读产生浓烈愿望/强烈兴趣。因而中国海内外读者阅读的焦点再次聚集到张爱玲小说作品上。《中国小说现代史》更有对张爱玲本人经历的介绍及小说《秧歌》、《金锁记》、《茉莉香片》等作品的细品剖析,夏之文言之凿凿确如其份。可以说,没有夏志清的再发现,或许就没有现在张爱玲小说的研究热潮。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研究不胜枚举,本文主要探究其对《红楼梦》的继承和发展方向。经文献查找、归纳总结后得出,目前对于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比较的写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大方向。其一是对艺术表征对比的研究,主要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文本结构三方面比较叙述。其二是不朽的悲剧主题比较探析。 艺术表征,一是关于环境描写方面,其中意象的运用,特别是“月亮”这一意象的营造。夏志清于《中国小说现代史》中提到“她的世界里也充满了自然景物的意象......张爱玲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的月亮。月亮这个象征,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表示。”以月亮的表示意义多,对张小说世界里的恋人所望月亮做了一个概括总结,且也使人注意到“月亮”这一意象的重要性。曹芝兵的《试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月亮意象的继承与发展》就针对“月亮”这一意象进行详细的比较,他说到“月亮”传承下来几乎本就都是悲凄与苍凉的生命底色。而曹雪芹和张爱玲同为传统意象的继承者,同让意象呈现出情节化、结构化的倾向,张爱玲更甚者让有些意象已有人物命运的预示作用,不过相较之下曹雪芹更是古典“月亮”意象的继承者,但张爱玲可以认为是写月的“创新者”,她拥有的是“张爱玲式”的月亮。研究还是较为细致,可作参考。而李霞在《梦在红楼之外—浅谈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也指出张爱玲对“月亮”等意象的使用具有红楼悲凉气息,但却不只是红楼里的氛围渲染,是以冷静客观的姿态见证着人物悲剧命运的走向。关于“月亮”的延展研究,曹文与李文或多或少有些夏志清先生的影响。除“月亮”这一典型意象外,汪婷在《张爱玲小说中古典意象研究》中从色彩意象、服饰意象、镜子意象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及探讨了这些意象的源头,认为其主要源头之一就是《红楼梦》。其研究点在于张小说中的古典意象,进而探究其渊源。张薇的《张爱玲小说中的“红楼笔法”》也解读了月亮、镜子等意象。另关于环境描写有曹芝兵的《〈红楼梦〉与张爱玲小说环境描写比较研究》,对曹雪芹与张爱玲环境描写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人对各自生活时代的典型环境的塑造都很擅长,且张在想象比喻方面略胜一筹。 二是关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于青《张爱玲小说艺术漫谈》提出张爱玲小说既有《红楼梦》影子又有毛姆韵致,彷佛中西方文化结合而成的。关于《红楼梦》影迹部分“有些句子,简直脱之红楼人物之口。”于文拿《金锁记》中曹七巧与王熙凤作比较,篇幅不长,却言之在理。吴敏于《传统小说的现代性演进—论张爱玲与〈红楼梦〉》亦指出七巧与凤姐的相似之处,又将《沉香屑第二炉香》里新婚的大学教授罗杰之死与尤二姐之死做了比较。而陶小红在《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里除了七巧与凤姐外,还对《倾城之恋》里范柳原与贾宝玉、白流苏与林黛玉进行了略为细致的对比。这些人物形象重影,让越来越多学者对张的小说与《红楼梦》关联研究的兴致更浓。吕启祥在《〈金锁记〉与〈红楼梦〉》中指出片段的韵味和人物的个性气质方面多有相似之处,人物比较堪堪如是。李正西的《〈金锁记〉—〈红楼梦〉神韵的张扬》同样认为人物形象塑造对《红楼梦》做了有力的借鉴。陈千里的《〈金锁记〉脱胎于〈红楼梦〉》则认为《金锁记》简直就是“脱胎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克隆”明显,同时指出有超越部分。其中最多被提到的为七巧与凤姐,其关联性愈发被认可。以上除人物的直接对比外,还有人物语言的研究比对,张福萍《从对白角度看lt;红楼梦gt;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是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对白语言来进行比较说明。曹芝兵《〈红楼梦〉与张爱玲小说肖像描写语言比较》也是语言类的研究比较。总体而言,皆是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师承《红楼梦》的研究,论证也各有所长。 三是对文本结构分析对比的研究,杨晓莉在《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艺术风格的借鉴》说到张爱玲笔下小说特点,其中多线索并进这个特点是指以《红楼梦》里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四大家族兴亡为副线做参考模仿。杨文指出张在结构上“精致仿古”,且又借鉴了《红楼梦》“始于欢乐,终于零落”的悲剧性结构模式。吴敏在《传统小说的现代性演进—论张爱玲与〈红楼梦〉》比较了张爱玲与曹雪芹“情”与“空”的创作思维结构。情为爱情,空为虚无。吴文指出曹主调为“情”,副调为“空”;而张将副调升为主调,并自觉地用现代思潮去统筹其小说世界。二人皆是对文本线索结构的分析,杨晓莉只道明张爱玲对曹雪芹的仿照有此,不如吴敏直指其主副调的变换。还有龙慧君《论张爱玲小说中女强男弱的人物结构配置模式》指出女强男弱的结构配置模式亦是来自《红楼梦》的影响。 第二大类是悲剧主题对比的探究,陶小红在《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中指出张小说内容里包含了存在悲剧、主题悲伤、女性悲凄等各方面,悲怆苍凉在张的小说中的字里行间比比皆是。张爱玲是在认同《红楼梦》的荒凉与虚无的同时,完成她的代表作《金锁记》的。李俊的《lt;红楼梦gt;与张爱玲小说的“家常”叙事》言“如果说《红楼梦》中的家常细节描写缓和了家常生活悲剧,那么张爱玲的细节描写则强化了悲哀意味,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救。” 上述是将文本中有关于文本结构与艺术表征及其下属内容的研究拆开归类,其实在众多研究学者描述下二者几是不可分割,几乎所有关于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的研究都是基于此两点——文本结构与艺术表征而展开论述。故而文本结构与悲剧主题例证较少。而笔者所见文章甚少独立研究部分的,曹芝兵许是一代表,研究除前文提及的月亮意象、环境描写外,还有肖像描写、艺术空白等文章。 目的和意义: 本文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一点新的发现。在已知范围内展开探索张爱玲小说中的《红楼梦》韵迹,以及对已知研究进行一个梳理工作。希望随着这次探究的逐步深入分析,能够发现一些未被触及到的韵迹,加以印证名著经典对作家作品影响之深,亦欲使名著经典更为人关注,为人喜爱,为人研读。
|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绪论 二、探寻“红楼”韵迹 (一)悲剧主题 1、虚幻的爱情 2、爱情与家庭的冲突
(二)人物形象比较之韵迹的显露 1、曹七巧与王熙凤 2、宝黛爱情与倾城恋情 3、曼璐与宝钗的不幸比较 (三)艺术结构比较 1、相似的情节设置 2、典型意象的营造 3、女强男弱的设置 三、结论
预期目标: 通过已有的学术论述,发现新的不同的角度、在研究过程中能有自己新颖的观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完整的学术创作体系,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查找资料,图书馆搜索张爱玲小说相关研究文献,对此进行筛选,将有关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做对比的文献书籍资料进行整理。将相关研究者的研究作品加以整理。 2、文献研究法 将文献进行仔细分析,整合,得出绪论部分的研究现状说明。 3、描述性研究法 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及思考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描述出来。
研究步骤: 1、讨论论文选题; 2、确定论文选题,了解论文写作流程,开始文献查阅; 3、开题报告撰写,根据修改意见进行适当修改,知道绪论写作要求; 4、交开题报告,进入论文绪论写作; 5、完成绪论写作,进入论文主体上半部分写作; 6、完成论文主体上半部分写作,进入论文主体下半部分写作; 7、完成论文主体写作,进入论文结论写作; 8、完成论文初稿,进入修改阶段,论文定稿; 9、交评阅老师评阅,等待论文答辩。
|
4. 参考文献
[1]许道明. 海派文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陶小红. 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3]计文君. 谁是继承人——《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问题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4]杨泽. 阅读张爱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6]余斌.张爱玲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李梅.张爱玲小说日常叙事的现代性[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9]桑妮.若无相欠,怎会再见[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10]汤拥华.无法到底的苍凉:张爱玲独创性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11]吴敏.传统小说的现代性演进—论张爱玲与《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1996(4)
|
5. 工作计划
1、2018.11.05讨论论文选题; 2、2018.11.15确定论文选题,指导论文写作流程和文献查阅; 3、2019.03.05指导开题报告撰写,提出修改意见,明确绪论写作要求; 4、2019.03.15交开题报告,进入论文绪论写作; 5、2019.03.29完成绪论写作,进入论文主体上半部分写作; 6、2019.04.12完成论文主体上半部分写作,进入论文主体下半部分写作; 7、2019.04.26完成论文主体写作,进入论文结论写作; 8、2019.05.16完成论文初稿,进入修改阶段,论文定稿; 9、2019.06 交评阅老师评阅,等待论文答辩。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