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和“理”的对抗与和解 ——论白先勇小说《孽子》开题报告

 2023-10-24 09:02:5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

白先勇享有“短篇小说奇才”之称,其代表作《台北人》以及其中尹雪艳、金大班等女性形象成为了他篆刻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符号,但如若我们只关注其创作的一面,必然顾此失彼。1983年,白先勇在《月梦》、《青春》、《寂寞的十七岁》等同性爱题材小说的积淀下,发表了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的长篇小说《孽子》,讲述了一群离家出走的问题少年流浪到台北新公园,在杨金海,傅崇山等人的帮助下实现精神救赎的历程。

目前,有关《孽子》的研究大都聚焦在该小说的主题上,袁良骏在《白先勇长篇小说lt;孽子gt;论辩》中将其划分为六说:同性恋说、亲情说、“问题少年”说、救赎说、“政治隐射”说、主题多层说,除开“政治隐射”说存在牵强附会之嫌外,其余各种说法整合提炼可划为同性恋说和亲请说两大类。刘俊是最早肯定《孽子》的同性书写的学者,在《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中他指出白先勇通过“孽”的宿命性和孽子待人的真挚情感,化解父与子的矛盾,“以‘情’沟通了两个不相容的世界”。陈钰文和颜呐将《孽子》中孽子建立属于自己“国度”,即寻求存在合理性的历程视作“一步被遗忘的历史书”,借此隐喻孽子群体“不符合成功者的意志而排斥在历史惯性和惰性之外”的悲剧,无疑是对主题的深入研读。在亲情说上,黎秀娥,周丽瑛等研究者把孽子的苦难归咎于父亲专断的教育方式,不够深刻。而刘俊首个将父亲的放逐视作“道德观念对同性恋世界的坚决排斥”,把家庭的放逐与社会的排斥勾连了起来,对“父亲”的身份进行了多重解读,在《孽子》的研究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以父子矛盾为中心展开论述,分为三个部分:“孽子”,“父法”,“和解与新生”。前两者立足于书中父与子的主要矛盾,“孽子”部分追溯“孽”的来源,窥探其被放逐后的生存环境,挖掘其不曾失落的纯良之心;“父法”部分揭示血缘之父在父亲、军人、传统道德维护者三重身份下,爱子之“情”与望子之“理”的对抗境遇,以及以傅崇山为代表的另一群体——精神之父以“情”胜“理”借助移情的方式对困境的化解和自我救赎的实现。最后一部分阐述孽子在精神之父感化下与血缘之父走向和解,重获新生,体味作者对这些被社会与家庭放逐的孽子未来的美好寄予,和渗透其间的悲悯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细读《孽子》和白先勇相关题材的文学作品。

2.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电子资源数据库等途径查阅大量文献,理清《孽子》现阶段的研究概况,并找出当前研究有待深化的问题,进行探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2 刘俊.文学创作:个人家庭历史传统——访白先勇[J].东方丛刊.2007(1).

3 石晓枫.两岸小说中的少年家变[M].台北:里仁书局.20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迄日期

工作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