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儒林外史》是一部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的小说。因此,如何看待小说中与科举相关的内容,也就成为《儒林外史》研究中经常讨论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所习惯的视角就是从制度层面解读《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内容,所习惯的“话语”则是任务吴敬梓通过创作《儒林外史》要表达的是对科举制度的反对态度、对八股取士的反对态度等,也就是以“反科举”、“反八股取士”等说法来看待《儒林外史》的基本立场。但如果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在与其他文本的对比中关照,便会发现,从制度层面解读《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内容,是难以真实理解吴敬梓所真正关注的方面和他的基本立场的。
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取得了很多成果,作为一部反映士人生活的长篇小说, 探索其思想价值是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大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结合作者的身世情况、遭际命运及历史背景, “知人论世”, 力图从不同的方面去探究小说的思想价值。
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生活》是一本研究士人生活的专著, 全书紧扣小说形象, “论列了各色人物活动空间, 疏通了小说形象和生活间的联系”, 专著“对《儒林外史》的主题作了异于前人的再诠释” 。赵爱华《论吴敬梓的思想及其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论述了吴敬梓思想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儒家思想、魏晋六朝风尚、明清实学思潮以及这三个因素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文章体博据丰, 学术性强。孙晓军、焉中秋《性情描写之于〈儒林外史〉的主题意义探究———从二马先生与杜慎卿说起》 提出真儒思想和名士风流的完美结合是作者苦苦追寻的思想, 观点新异。陈尚敏《〈儒林外史〉与科举:误解与其它》和郑红翠、吴光正《〈儒林外史〉末世情怀和自况》两篇论文发前人所未发, 从不同的角度回应了反科举说, 认为要对《儒》的反科举说给予重新审视。周凌之、卜爱菊《试论〈儒林外史〉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探索与反思》和徐向前《〈儒林外史〉:人才危机的纪实史》两文分别就“知识分子出路”和“人才危机”展开了讨论, 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朱鹏《〈儒林外史〉、〈歧路灯〉思想倾向简论》、毕东《〈儒林外史〉的思想与吴敬梓的世界观》和朱建华《入世与出世:吴敬梓的两难抉择———论〈儒林外史〉中仁与隐的矛盾》三篇文章掘新阐幽, 从各自的角度论及了作者思想和作品创作的关系。刘武《孤愤悲戚的心灵呐喊———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审美追求》和阚文文《〈儒林外史〉美学新探》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及了作者的审美思想, 前者论及吴敬梓的审美追求, 认为小说是“作家审美追求的心灵呐喊”, 后者认为小说虽辛辣犀利, 并不失“温柔敦厚”之色, 到处呈现和谐美。以上文章持论中肯, 透析深刻, 让我们了悟到《儒》思想丰富, 意蕴深邃, 探究无尽。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内容:
本文拟从《儒林外史》对科举的制度的展现出发,探究其对科举制度下文人墨客的关注方向及态度的异同。
第一章为《儒林外史》对科举活动的呈现;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1、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4. 参考文献
[1]吴敬梓(清).《儒林外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2.10
[2]张国风.《漫说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3]赖振寅.《中国小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
5. 工作计划
序号 | 起讫时间 | 主要 工 作 内 容 |
1 | 2022. 10.7——2022.10.25 |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
2 | 2022.10.28——2022.11.29 | 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
3 | 2022.12.2—— 2022.1.3 | 指导老师录入系统,学生选题 |
4 | 2022.2.24—— 2022.3.7 | 完成开题报告 |
5 | 2022.3.10—— 2022.3.19 | 完成论文提纲 |
6 | 2022.3.20—— 2022.4.18 | 完成论文初稿 |
7 | 2022.4.21—— 2022.5.9 | 完成论文修改稿 |
8 | 2022.5. 12——2022.5.30 |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 |
9 | 2022.6.2—— 2022.6.11 | 老师评阅论文(填报评阅教师评分表)、学生准备答辩 |
10 | 2022.6.12——2022.6.20 | 各系组织论文答辩,填报答辩评分表及答辩考核评议书 汇总上报毕业论文成绩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