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比”字句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比较结构,表达事物之间在程度、范围、数量等方面的差异。
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比”字句是汉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偏误。
本选题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习得“比”字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留学生习得“比”字句偏误的类型、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字句的用法,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比”字句作为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方式,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比”字句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语法结构、语义分析、语用功能等方面。
学者们对“比”字句的语法特点、语义类型、语用规则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留学生“比”字句偏误进行分类和描述,分析偏误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例如语法结构、语义选择、语用功能等方面的偏误。
2.探讨留学生“比”字句偏误的成因,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等角度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3.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根据偏误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字句。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语料收集:收集留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例如,课堂作文、口语测试、日常交际等)使用“比”字句的语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
语料来源包括:学习者语料库:例如,CCL语料库、HPLS语料库等课堂实录:收集留学生课堂上的口语表达作文作品:收集留学生不同阶段的作文作品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留学生对“比”字句的掌握情况
2.偏误识别与分类:根据已有的“比”字句语法、语义、语用研究成果,结合留学生的实际语料,识别和分析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出现的偏误,并根据偏误的类型进行分类。
3.偏误成因分析:采用对比分析、错误分析等方法,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等角度分析留学生“比”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新颖:将“比”字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从偏误分析的角度探讨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特点、规律和难点,这在以往的研究中较为少见。
2.研究方法综合: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留学生“比”字句偏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地揭示偏误的类型、成因及教学对策。
3.研究结果实用:注重研究结果的实用性,根据偏误分析的结果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字句。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徐丽娜.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偏误分析[J]. 语文建设,2020(36):62-64.
2. 张晓玲.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学生“比”字句习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 文秋芳. 留学生“比”字句习得偏误分析[J]. 汉字文化,2019(17):172-17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