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意义: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物生长、土壤培肥、环境安全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诸多问题。稻麦两熟制是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的复种方式,因此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两种秸秆资源。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目前长江下游稻麦两熟种植区中很多地区出现单季隔茬还田现象,但关于单季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还田当季和后茬作物产量、养分吸收等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
为此,本研究通过设置三种不同季别还田方案和不还田对照,进行连续还田定位试验,系统研究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稻麦产量、养分吸收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对不同季别秸秆还田下的土壤肥力、周年产量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探讨秸秆连续还田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为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系统研究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稻麦生长和产量、养分吸收的影响。
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研究方法:
(1)土样的采集:分别于定位试验试验开始前(2009年10)以及小麦水稻收获后每小区用管型土钻采用5点取样法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采回后置于室内通风阴干,并于土样半干时将大土块捏碎,土样风干后过40目筛分成两份,一份留测速效养分,一份继续碾磨后过100目筛留测有机质和全效养分。
土壤pH测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377-2007),土水比(m/V)为1:2.5;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鲍士旦, 2000);全氮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法(鲍士旦, 2000);铵态氮和硝态氮用2mol/L的KCl浸提后流动分析仪(AA3)测定;全磷测定采用NaOH熔融钼锑抗比色法(鲍士旦, 2000);速效磷测定采用0.5mol/LNaHCO3法(鲍士旦, 2000);全钾测定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鲍士旦, 2000);速效钾测定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鲍士旦, 2000)。
4. 研究创新点
创新之处:
6年的稻麦轮作大田定位试验,通过长期的定位试验更有效的观测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
(1)2015年6月到2015年9月:查阅文献,确定实验课题,并进行实验。
(2)2015年10月到2015年12月:对实验材料进行测定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