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从南到北广为栽培。因在大豆生长期间由于暴雨或灌溉不当易遭受洪涝灾害,严重影响着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培育耐淹优质品种是抗灾保收的重要措施。
大豆耐涝种质筛选工作相对较少。王芳等(2007)对749份栽培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温室人工模拟涝害鉴定。以相对死苗率为指标将所有供鉴材料的耐淹性划分为高度耐淹、耐淹、较耐淹、中等耐淹、较不耐淹、不耐淹、极不耐淹7级。野生大豆中耐淹材料比例比栽培大豆高。地方品种相对死苗率与地理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野生种质相对死苗率与地理纬度显著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高。筛选出相对死苗率为0.0%的8份地方品种和3份野生种质,其中国内材料9份,包括东北2份、黄淮海地区3份、长江中下游地区1份、中南区2份和华南地区1份,2份国外材料N24835、N24850均来自前苏联,均为野生大豆。VanToai等(1994)研究报道,大豆耐涝性具有遗传多样性,84个美国栽培大豆品种的耐涝性在遗传上广泛存在差异性,从中筛选出GR8836、Edison、CX415、AP3800等种质。孙慧敏等(2010)以相对死苗率鉴定亚洲大豆品种的苗期耐淹性,其耐淹性(109.8%)与地方品种群体的耐淹性(110.3%)相当,中国黄淮、南方地区育成品种耐淹性变异大,变幅为4.8%-212.0%,高于亚洲引种材料群体。优选出莒选23、南农493-1、黔豆2号等15份耐淹品种。
大豆出苗前遇到渍涝将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长势。Hou 和Thseng(1991)发现730 份栽培大豆种子耐淹性存在很大差异,并且与种皮色有关,黑种皮耐淹性好于黄种皮材料。来自南美、印度、东南亚的许多材料耐性较好,并从中筛选出8 份高度耐淹种质。中等耐淹的黄种皮亲本Enrei 中也含有一个不同于耐性亲本Peking 的耐淹QTL等位基因。Sayama等(2009)利用栽培大豆PekingTamahomare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以相对发芽率、相对正常幼苗率为指标定位了4个大豆发芽期的耐淹QTL Sft1~Sft4,找到对应连锁的SSR标记Sat_175、Satt187、Satt338、Sat_279。本设计拟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创制的新材料中筛选种子耐涝优异种质,为大豆抗涝育种提供物质基础。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本设计拟利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创建的大量重组自交家系等创新种质为材料,通过人工模拟淹水条件筛选种植耐淹的优良品系,并对其形态、品质等性状进行鉴定分析,以期为相关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材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1)耐淹种质鉴定、筛选耐淹种质
对栽培大豆之间或栽培和野生大豆之间杂交衍生的2-3个重组自交家系群体以及约100份育种新品系进行种子耐淹性鉴定。基本方法为:选用种皮完好大小均匀的种子50粒,灭菌、淋洗后,风干处理,将种子放入盛有100 mL 蒸馏水的350 mL 塑料杯中, 25℃条件下时浸泡处理模拟涝胁迫处理。处理结束后按常规发芽试验规程培养。完全随机设计,2-3次重复。调查的指标包括电导率、发芽率、根长、芽长、种苗全长及重量等。获得表型数据,根据处理与对照间差异筛选耐淹材料。
4. 研究创新点
种子耐淹性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从不同类型种质中筛选出新的耐涝材料,材料有特色,应用价值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研究计划
2014年7-12月,整理和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对重组自交家系群体进行发芽试验;
2015年1-3月,阅读相关文献,初步整理数据,总结方法;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