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瓢虫是重要的害虫天敌类群之一。
一直以来,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种间关系等都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还发现异色瓢虫携带的共生菌有利于其种间竞争[1],但对于它们的天敌研究依然较少。
瓢虫与其寄生性天敌之间在长期演化中形成了有利于双方适合度的互作机理,例如其中一些寄生蜂发展出了单一的专性寄生,而其他一些寄生蜂却有很广泛的寄主范围[2, 3],它们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通过对七星瓢虫啮小蜂的寄生生物学特性以及被寄生后七星瓢虫幼虫行为改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世界性分布的七星瓢虫啮小蜂在瓢虫群落中的重要作用,预测未来几年内可能的动态变化,并为研究七星-异色瓢虫间的相互关系提供基础和新的方向。
由于七星瓢虫啮小蜂寄生时会在瓢虫幼虫身体上停留很长时间,且寄生过程中可能多次刺扎和取食,并且在这一过程的早期阶段,高龄七星瓢虫幼虫会有很强的抵抗反应,比如扭动身体、吐水、身体上产生应激性出血、掉落等,寄生后得到的子代蜂数量和性比可能在重复间存在很大差异。
这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重复来克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选取不同龄期七星瓢虫幼虫观察寄生情况和后代发育。
技术路线: 室外蜂采回累代 ↓自由交配 ↓不同龄期和发育程度的寄主瓢虫幼虫称重 ↓ 寄生至自主离开 ↓ 测量母蜂后足胫节 ↓ 饲养幼虫,记录发育时间等 ↓记录出蜂,未出死亡则解剖 ↓ 测量子代蜂寿命和后足胫节 ↓多因素方差分析实验方案:用实验室内累代的七星瓢虫啮小蜂进行寄生性实验:实验在251℃的温室内进行,选取出蜂1-3日龄、期间自由交配,喂以15%蔗糖水的雌性啮小蜂,提供1龄前期到4龄后期共8个不同时间段的七星瓢虫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供其寄生,实验单独配对置于透明玻璃指形管内进行,当啮小蜂自主从寄主身上爬下或被抖落时,认为寄生结束。
分离寄主和寄生蜂,寄生蜂作为母蜂测量后足胫节长,瓢虫幼虫用足量的豌豆修尾蚜饲喂,每天记录1次其是否转龄和化蛹,直到幼虫死亡或者化蛹。
4. 研究创新点
首次尝试七星瓢虫啮小蜂对不同龄期的七星幼虫的寄生,探究寄生蜂取食寄主的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年9月2014年10月 不同龄期间的寄生2014年10月2014年11月增加重复或尝试偏好性试验2014年11月2014年12月总结实验结果2014年12月2015年3月 补充实验,撰写论文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