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意义:水稻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水稻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 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严重制约水稻的高产、稳产。
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在于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由于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较大,目前推广的品种大多又抗性基因简单,抗谱狭窄,导致很多抗病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就丧失了抗性,这给抗病品种的选育带来了困难。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由于稻瘟病菌存在广泛的变异以及水稻与稻瘟病菌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从我国特有的地方品种中克隆实用的、具有广谱抗性的抗稻瘟病新基因,尤其是对我国长江流域流行和优势小种具有抗性的新基因,无论对于水稻抗病理论研究还是水稻抗病育种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是在前人已初定位的基础上,对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中的抗稻瘟病基因Pi-hk2进行的精细定位,服务于我国粳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需要。
研究内容:对太湖流域高抗稻瘟病的粳稻品种的抗病基因进行定位,利用抗病重组自交系(RIL)家系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构建次级群体,采用隐性群体分析 (recessive-class analysis ,RCA)和BC1F3群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细定位黑壳子粳中抗病基因。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
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1.查找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相关文献,了解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方法及进展,明确当前已有研究成果;2.利用一个来自黑壳子粳和苏御糯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包含目的基因Pi-hk2的BC1F3隐性纯合感病个体组成的作图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将Pi-hk2定位到水稻第9染色体长臂RM24210与RM24006两个标记之间;3.进一步在RM24210与RM244006之间筛选更多具有多态性的SSR分子标记,并开发ILP和InDel标记,同时扩大作图群体,对目的基因进行更精细定位。
可行性分析1、 导师实验室已在进行相关研究,可借鉴方法多;2、 有在读博士生学姐时刻指导,可随时解决遇到的难题;3、 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设备及实验条件;4、 本科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为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基础条件。
4. 研究创新点
大多数的抗稻瘟病基因是在籼稻品种中发现的,但是Pi-hk2(t)是在太湖流域的粳稻地方品种中被定位到的,该基因是一个新的抗病基因,对粳稻抗病基因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1-2015.2收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2015.2-2015.3确定实验方案及实验流程;2015.3-2015.4实施实验方案;2015.4-2015.5撰写论文;2015.5-2015.6论文审核及修改、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