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本课题来源于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长江流域盲蝽蟓可持续治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盲蝽蟓属于半翅目(Heteroptera)盲蝽科(Miridae),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棉铃虫的兼治防治对象,在我国属于次要害虫。近年来由于Bt棉的广泛种植,使盲蝽蟓的为害不断加重并逐渐由一种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目前我国对盲蝽蟓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的农药主要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由于化学杀虫剂的持续、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必将导致盲蝽蟓对杀虫剂抗药性的产生。不同种类的棉盲蝽在地理分布上也有所不同,我国的重发区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江苏地区以及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种类以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主。本实验室研究发现山东滨州地区绿盲蝽种群已对毒死蜱产生了中等程度的抗药性,并发现了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突变。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在本实验室所发现的绿盲蝽ace1基因A216S点突变的基础上,检测田间种群ace1基因序列上A216S的突变频率,明确在田间该突变与毒死蜱抗性水平的相关性。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利用TRIzol提取试剂盒提取绿盲蝽总RNA的提取。
2 RNA质量检测
配置浓度为1.5%的琼脂糖凝胶,待凝胶冷却后,用RNase free 的移液枪在电泳仪中点样,120V,电泳时间为20min。在凝胶成像系统中检测电泳条带,确认总RNA完整性。利用Nanodrop100核酸蛋白定量仪测定RNA的浓度及不同波段的吸光光度值,确认总RNA的浓度和纯度达到试验要求。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检测田间绿盲蝽种群ace1基因序列上A216S的突变频率,明确在田间该突变与毒死蜱抗性水平的相关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 2014年6月2014年9月,完成绿盲蝽田间种群的采集。
2. 2014年9月2014年11月,完成对绿盲蝽田间种群ace1基因序列上A216S的突变频率的检测。
3. 2014年11月2014年5月,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