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网络技术推动传播发展同时也滋生了许多问题,比如网络暴力。
国内外关于网络暴力的研究较多,主要从传播伦理与道德、法律规范、暴力生成机制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等角度出发。
这些角度有着共同的特征,着眼点都是关照普通人所承受的网络暴力。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阐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回顾相关内容的研究动态,开展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方法、目标及技术路径,给出本研究的难点、创新及不足。
2、调查关于该明星微博的评论,热搜,超话,其相关言论实施数据整理,对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网络暴力研究仍缺乏系统性,相关的学术专著也为数不多,主要还是以学术期刊和论文为主。关于网络暴力的研究,我国的研究成果大多围绕着以下三大方面:网络言论的非理性、网民的媒介素养低下和#8220;人肉搜索#8221;。国内学界最早对#8220;网络暴力#8221;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网络所引起的青少年亚文化和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暴力行为产生影响等方面展开。随后,#8220;人肉搜索#8221;的出现令学术研究不再把网络暴力局限于虚拟环境中的暴力行为,认为网络引起的网络行为延续到现实环境中来也算作网络暴力。再后来,网络暴力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如何控制治理等方面,网络暴力研究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学术化。关于网络暴力产生原因的研究,根据诸多参考文献的论述大致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网民素质低下。2.群体极化。3.网络法治欠缺。4.社会矛盾突出。5.意见领袖舆论引导。6.网络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以上几个方面为网络暴力形成原因的主流观点,同时也有其他学者不同于以上观点的声音。兰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樊亚平就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杨丽娟事件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的研究论文,文章中指出导致网络舆论中非理性表达的根本原因在于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他认为,#8220;媒体的反复报道以及在报道中采取的娱乐化、闹剧化的叙述框架和叙事策略,对网民的非理性批判起到了助推的作用#8221;。关于如何治理网络暴力方面,业内观点较多也更为重视,且大多建议都是从政府、网络、媒体和网民这四方面综合论述。2007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曾针对网络舆论暴力发表评论文章《对#8220;网络舆论暴力#8221;说不》。文章中对如何治理网络暴力给出了几点建议,一些具体细化的执行建议多是政府加强管理、网民自律和健全法制。
相较于国内网络暴力成为独立研究方向,国外的网络暴力研究是作为舆论学中的一个方向进行。所以在纵向探讨了国内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后,还需要横向比较国外学者对于舆论的研究。相较我国,国外舆论学研究起步时间更早、更加系统全面、相关学术专著也多于我国,其中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MediaCulture and Society, Journalof Information Science等著名期刊不仅收录了本国网络舆论研究成果,还对我国的网络舆论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不同于我国纯粹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国外学者大多偏向于数学建模等量化研究方法并试图用数据和逻辑推理建构网络舆论发展的演变,这样的研究方法补充了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年8月1日-2022年9月3号日 检索阅读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完成文献综述,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22年9月10日-2022年11月10日 根据文献阅读和研究,完成选题,待指导老师审核。
5. 参考文献
[1]谢博文. 微语言环境下的网络暴力[D].吉林大学,2017.[2]董博昊. 以微博为例浅谈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与成因[D].辽宁大学,2017.
[3]樊亚平. 杨丽娟事件e:i网络舆论的非理性[J].当代传播,2007(5)
[4]龙潭. 网络非理性舆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