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解雇制度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重要制度,一直备受关注。在此之中,劳动合同解除中“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由使得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更是成为社会激烈探讨的话题。然而在我国对此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对“不能胜任”的概念缺乏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因为这种缺失,司法实践中才会出现很多的争议。本文选此课题为研究方向,在收集分析案例并整理学者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不能胜任”的认定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逐一分析探讨。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不可忽视的是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不能胜任”的认定问题既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权,又关系着用人单位的解雇权。
目前法律上和实践中,对劳动者“不能胜任”的认定主体均为用人单位。而这种单一的认定主体是否合理,在实践生活中是否真正的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有待商榷的。我国《劳动法》第26条第2款规定了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标准,即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然而,在实践中,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存在多种情况,可以将劳动合同的约定作为标准,亦可以将用人单位的劳动定额、内部规章、内部评定作为标准。每个认定标准的差异性都对司法实务的判定结果造成影响。因此,本文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不能胜任”的含义及与其他学说对比
(一)“不能胜任”的含义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案例研究法:首先是因为曾看过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方面的相关案例,并对其产生兴趣,然后就收集相关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在劳动合同解除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查看文献,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2.文献研究法:本文初期查阅有关劳动合同解除方面的论文、著作、期刊报道等,寻找与本论文题目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后期通过查找阅读的这些学术著作对看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观点进行总结,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4. 参考文献
[1]周国良;王坤;李坤刚: 劳动合同解除事由中不能胜任工作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认定[J].中国劳动 ,2016年,17期[2]雪莲:不胜任本职工作的也不能直接解除劳动合同[J].当代工人,2007年,20期[3]郑爱青:法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启示[J];法学杂志;2002年05期[4]郑爱青:完善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法学杂志;2007年03期[5]侯玲玲劳动合同的特殊性研究[J];法学;2006年01期[6]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2006年09期[7]王全兴,侯玲玲;《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J];法学;2005年02期.[8]黄程贯:《劳动法》[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张焰:《劳动合同法适用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10]董保华:《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1]廖正江:用人单位适用劳动合同制度疑难问题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5. 工作计划
(1)2022年12月:就论文选题(范围)广泛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共同确定具体论文题目;
(2)2022年1月上旬-3月中旬:进一步查询资料,拟定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
(3)2022年3月中旬-5月上旬:撰写论文初稿,定期向老师汇报进展情况和遇到的情况;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