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情况分析——来自沪深两市公司的数据开题报告

 2022-11-28 14:23:5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08 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将金融衍生工具推到了风口浪尖,所谓的 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在基础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特殊性金融工具,它的盈利性及价值的体现源于基础性金融工具,它具有套期保值、防范风险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开始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的多种衍生工具进行投资活动,但是很多企业往往是赚少赔多。同时很多学者对金融衍生工具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包括研究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种类,金融衍生工具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等等。本论文希望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情况调查掌握我国企业衍生工具的应用程度,然后运用统计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企业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1) 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

2) 不同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金融衍生工具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国外学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较早,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在不同的阶段,国外学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关于如何正确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问题被学术界关注。而国内对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学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介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等,很少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去研究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实际运作中的应用。

金融衍生工具,英文名称是Financial Derivatives,简称Derivatives,国内对其叫法不统一,常见的译称有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派生品等等。本文借鉴的译称是衍生金融工具。美国著名的银行业智囊研究团华盛顿30人小组 (Group of Thirty) 将金融衍生工具定义为 价值派生于基础资产或基础比率或指数的一种双边合约或支付交换协议 (Group of 30,1993), 这是对衍生工具较早的权威定义[1]。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J.法伯齐(1998)指出:一些合同给予合同持有者某种义务或者对某一种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选择权,这些合同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相应的这些合约被称为衍生工具[2]。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张恒(2014)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契约性质与金融管控》一文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契约性质及潜在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金融风险的产生及其管控,提出通过合理的契约结构来管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建议。文章中张恒强调不同交易的安排都是契约安排的选择结果,任何交易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契约作为媒介才能进行,同时通过引用制度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向读者阐明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不完全契约,这种不完全性表现在金融衍生工具约定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那么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是不确定的。在张恒看来执行这种不完全的契约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这样一来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削弱了市场的运行能力,最终导致风险发生[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理论成果和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践经验,本文试图分析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企业的运用情况,希望在文章的最后可以给出可行性建议。

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统计以及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样本是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案例分析以xx外贸企业为例)

本文主要框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1查阅与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写出文献综述;

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3进行实地调查及访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