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自古迄今,死亡是所有生物都必须面临的结果,当万物自出生时刻起,便开始一步步向着死亡迈进。通常人们在面对死亡,不论是对生命不可毁灭的强烈情感,或是希望借由死亡的不存在来化解死亡,总是以否定及抗拒的态度对待,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曾指出:人类必须在死亡的阴影下度其一生,他紧握着生命,享受生命的满足,一定感受到生命告终的可怕威胁。面临死亡的人对生命恋恋不舍。死亡和拒绝死亡—长生—常常形成人类预感最强烈的一个主题。 对人类来说,死亡的到来,并不仅仅是生命的毁灭,气息消散而已,更是由于死亡的无法经验,促使人们运用各种理性、感性的思考模式去追问死亡为何。当我们站在“生”的角度对死亡进行探索,才能发现死与生之间相依共存的关联性因为有了生的意义,体会到生命的跃动,才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同时,通过观察周围动物的生死,以及草木的兴衰、山河大地的毁坏崩塌等。使得人们在生死两者巨大落差间,深觉无常与消逝。人类学的研究证明,原始人有关死亡的崇拜、祭祀、禁忌等活动是相当频繁和复杂的,丝毫不亚于有关生存方面的活动。由此看来,死亡无疑成为人们最为关切的课题,单探求死亡并非意味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相反的,通过对死亡的思索,更有助于我们以积极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现世生活。 神话是人类早期思维活动的一种产物,也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表现,神话思维是原始人借以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找寻人类思维共相时,就必须逆流而上,向远古时代的神话叩问,因为,时间越向远古接近,不同文化之间的同构性越强;文化作为对自然的反应系统,其简单的形态显然更容易重复创造或被复制。产生于史前神话,无论其通过哪种地域性文化获得呈现,其间都有广泛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神话具有普遍的世界属性。 而在理解神话内容上,路先#8226;列维-布留尔指出,今人对远古神话内容的认知是荒谬的、神秘且无逻辑性,这是因为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以自我思维模式,去臆测所造成的主观判断;但事实上,原始人丝毫不像我们那样来感知,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不同,所感知的的外部世界也与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不同,但也正是因为与我们不同,才构造出各种丰富形态的生活情节。在他们信仰的体系中,是自有其因果规律,并不适用于今日我们所能理解的逻辑法则。卡西尔便曾表示:“神话真正的基质不是思维的基质而是情感的基质”、“它们的条理更多地依赖于情感的统一性而不是依赖于逻辑的法则”因此,这些以情感为基质的神话内容,不但可使我们知道人类最初对于死亡现象的态度,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内在自我的探索;透过神话我们可以了解我们远古的祖先是如何地生活在他们的梦想与真实之间,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对于生活周围的自然界和人文界的各种奇异的现象,是如何地用超自然性的威灵的意志活动(所谓神)去加以理解和说明。” 《山海经》作为最早集结远古神话的专书,虽然内容简短驳杂,却可反映初民某些普遍心理,其内容之中,不但有对现实生存之道的记录,更有人物死而不亡的神话积极化解死亡的恐惧,同时还寄予长生的向往于远方境地之中。由此可知,初民对死亡持有者多样的想象和观点,而不仅仅是概括性的全面抵抗和否定死亡。 《山海经》由〈山经〉、〈海经〉、〈荒经〉三部分组成,随着记载内容的不同,其中所蕴含初民的死生观亦有所差别。在〈山经〉中主要记载了大量奇异动植物的名称、外貌、、习性、出没地域及特性,大多数动植物皆有标注所预示吉凶征兆的作用,以及对人类而言是裨益治疗还是食人致死的利害;吉凶征兆在初民的死生观中,占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因此,书中对动植物外貌与效果的说明,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与死亡相关联的部分,但这其实是初民意识到死亡的危机,从生存方式中主动抗拒死亡的积极方法。 至于〈海经〉、〈荒经〉多记载了四方各地奇异人物与境地;当《山海经》描述某些人物遭遇死亡之后,他们几乎都能够借由一些方式再生,有的以变形化生为其它物类延续其精神、有的以受伤的形貌直接转生,又有的集合大自然中拥有再生能力的各种条件得以复生;在此,初民将死亡看作是改变生存方式的一种扭转力量,是重新注入生命的关键。而其它散布在大荒、海内外具有长生意象的乐土诸地,从圣山昆仑到沃之野,载民之国、都广之野以及不死国、轩辕之国等,则是通过“长寿”、“不死”等,直接表现出初民对生命恒常持久的期盼。 在死亡观的研究上,绝大多数学者主要仍侧重于宗教学、哲学,心理学等探讨,通常是集结由古迄今中西方思想家谈论死亡观念,及其对应心态为主之著作与言论,至于以神话为讨论内容之专书,仍未见其相关著作及开发。 以死亡观为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无论是思想、文学、经学各个领域对生死的关注皆具丰富多样的面貌,然而其中却独缺对神话领域的探讨,因此无法完整呈现深化范畴中,初民面对死亡的心理与态度。 目的和意义: 《山海经》作为目前最为古老的、保存最多的神话资料的专著,其内容丰富多样,足以反应远古初民的生活状态与普遍心理;通过对其各方面探讨,可使我们一窥远古人类面对死亡的心态以及人和万物间紧密又拉锯的生命一体关系。 本文自《山海经》所反映的神话底蕴中,抽绎出初民面对死亡时所蕴含的心理、信仰及思考状态、即生与死不可分割的概念。原始人有生死观念,但在他们思想中生死界限没有隔断,生与死仍然紧紧交织着;因为,对他们来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因此本文以“生死观”说明初民面对死亡的心理,主要用意正是表明其“以死向生”之特色。
|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始的信仰的死生观:灵魂信仰、自然信仰、图腾信仰、巫术信仰通过其不同的四个体系归纳总结先民的死生观念。其次研究《山海经》中死而不亡的人物精神,吉凶祸福的死生依凭和长生不死境域的相关记载文字,进行分析说明,研究先民对死亡理解的多样性。 预期目标: 《山海经》作为目前最为古老的、保存最多的神话资料的专著,其内容丰富多样,足以反应远古初民的生活状态与普遍心理;通过对其各方面探讨,可使我们一窥远古人类面对死亡的心态以及人和万物间紧密又拉锯的生命一体关系。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生死学研究
4. 参考文献
[1]邓启耀. 中国神话思维结构.四川:重庆出版社,2005. [2]王德保.神话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闻一多. 神话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4]马昌仪. 古本山海经图说.济南:山东画报,2001年 [5]马昌仪. 中国灵魂信仰.台北:云龙出版社,1999年 [6]向柏松. 中国水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7]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8]袁珂. 中国神话史.成都:巴蜀出版社,2012年 [9] 宋兆麟.巫与巫术.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10]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湖南:岳麓书社,2009年 [11]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 [12] 袁珂. 山海经校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 [13] 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 [14] 伊藤青司著,刘烨原译.山海经的鬼神世界.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90年 |
5. 工作计划
1、2022.11.05讨论论文选题;
2、2022.11.15确定论文选题,指导论文写作流程和文献查阅;
3、2022.02.28指导开题报告撰写,提出修改意见,明确绪论写作要求;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