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28 09:38: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是指女大学生群体通过媒介传播所呈现的公开形象。

在媒介社会里,社会公众对于生活在象牙搭内的女大学生#8220;客观现实#8221;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中介传播的#8220;象征性现实#8221;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女大学生#8220;客观现实#8221;认知的正确程度,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女大学生的态度,进而关系到女大学生能否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健康成长。

因此,研究女大学生媒介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当前,大学生整体形象在被一些媒介妖魔化的过程中,女大学生更是被与#8220;情色#8221;、#8220;浅薄#8221;、#8220;网恋#8221;、#8220;犯罪#8221;、#8220;失落#8221;、#8220;急功近利#8221;、#8220;自杀#8221;、#8220;暴力#8221;等充满负面信息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有些媒介更是拿#8220;女大学生#8221;大做文章。网民随便在中文搜索引擎中键入#8220;女大学生#8221;四个字,出现的许多有关#8220;女大学生#8221;的新闻被#8220;着了色#8221;,充满刺激的图片和渲染性的标题#8230;#8230;在这些报道中,#8220;女大学生#8221;这个本属于中性的词语已经多了一丝暧昧的味道。

面对狂轰滥炸的负面新闻报道,我们不禁要问:女大学生真的堕落了吗?女大学生的实际形象如何?媒介在有关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的报道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

由此,笔者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一是媒介倾向于选择女大学生负面新闻进行报道,造成负面报道比重过高,恶化了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二是不同媒介对女大学生负面新闻的反复炒作报道进一步加剧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下面笔者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主要报纸和网络中有关女大学生负面形象的特点作出概括性的说明,然后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前面提出的两点假设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思路。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不多,蔡月亮在《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一文中,以三家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得出有关大学生的新闻呈现负面化态势。认为经过大众传媒的策划与报道,展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这样的大学生: 性观念过度开放和放纵、暴力凶杀、冷漠世故、品质低下#8230;#8230;大学生的精英形象正在被消解。笔者也对新浪网2011 年全年度涉及女大学生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 助人为乐、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等正面形象的报道仅有50 篇,占报道总数的13. 6%,而以猎奇为主的诸如自杀、性与犯罪,上当受骗等负面形象的报到有216 篇,占报道总数的58. 9%,另外一些没有明显性别歧视色彩,相对客观中立的报道有101 篇,占报道总数的27. 5%,但也不免涉及到女大学生的性别特征和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物欲观念。可见,负面新闻占绝对优势,女大学生几乎被媒体塑造为异化的群体,被驱逐远离于主流社会.

约翰#183;哈里特在《从权力到识别:大众新闻与后现代性》中认为#8220;女性化#8221;是后现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媒体往往也给人造成这种假象,就是女性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频率提高了,媒体对女性的关注度也增加了,但这是否意味着女性在新闻中并没有被边缘化? 西方学者发现,在西方新闻报道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形象基本是#8220;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刑事案件和灾难中的受害者以及某位重要男性的家属#8221;。这三类女性角色的定位都是以男性为坐标而产生的,她们或者是供男性欣赏的女性,或者是需要男性保护的女性。在我国有关女大学生的报道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有关女大学生报道的数量大大多于有关男大学生报道的数量,但这些报道大多集中于#8220;性#8221;、#8220;不幸#8221;等负面领域以及#8220;婚恋#8221;这样的私人领域,如此报道塑造出的是男性读者期待中的女大学生形象: 她们的性别特质更加明显,引发男性窥视的欲望; 她们柔弱易遭受伤害,暗示需要强者( 男性)力量的保护; 她们能力低下时常陷入困境,暗示需要男性群体的拯救。可见,这种#8220;女性化#8221;的真相是女性形象在男性视域里被贬压,不仅导致媒介中甚至社会生活中的女性都被进一步边缘化。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对象,《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日报,主要以青年为读者对象,在中国主要报纸公信力调查中,《中国青年报》连续10 年位居前3 名。可以说,《中国青年报》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主流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的态度。

(二)研究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栾轶玫.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J].今传媒,2006(9):6- 9.

[2]蔡月亮.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J].青年记者,2006(1).

[3]李薇.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