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28 09:38: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突发性灾难事件频发,由于其突然性、破坏性、多变性、反常性、负面性、影响广泛而巨大等理由,使其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个关注热点。新闻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策略,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应对策略。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件,既是理应承担的社会道义与职业责任,也是其借以打造自身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契机。然而,我国很多媒体在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策略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当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准确地对其做出反应,真正做到把最客观、最及时、最全面的新闻事实报道给受众,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另外,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在这一时期,频频爆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在新形势下,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将会进一步降低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和伤害,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首先把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内涵、特点等方面与新闻报道的特点结合起来,分析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的特点及需要坚持的原则。

2、通过#8220;911#8221;事件、#8220;SARS#8221;、汶川地震等突发性灾难事件分析国内外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的不同,从而总结出我国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的不足及误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经历了几番发展,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的#8220;舆论一律报喜不报忧#8221;,到1978年至2003年的#8220;建章立制,严守准确性#8221;,再到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8220;非典#8221;,成为媒体报道加速信息公开立法的推进器,进入了#8220;全面公开,注重时效性#8221;的新阶段。然而,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与新媒体爆发式的发展,给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不仅让大众的阅听习惯改变,更给新闻报道带来新的姿态。但是在中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更承担了许多的社会责任,而媒体的报道又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缺乏透明度,尤其是党报媒体对官方信源过于依赖,而人民群众这个广阔的消息来源却没有充分利用。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并没有充分利用各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在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上,也没有摒除#8220;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8221;等误区。由此导致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还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媒体重视灾难性新闻报道,所有灾难新闻的要素(突发性、异常性、接近性、人情味、负面影响等)几乎都已涵盖,媒体对灾难的报道迅速且深入,全面且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悲剧性的因素,甚至会更细致的展示灾难的细节之处。然而,国外的的媒体主要以私有制运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千方百计的迎合受众的各种高雅或低俗的心理需求,媒体的报道往往将社会责任以及积极的影响排在利润之后,同时,媒体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8220;第四种权力#8221;。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时间计划:

1、2022年12月20日--2022年1月19日,收集、整理资料

2、2022年1月19日--2022年3月19日,写作论文,完成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戴邦,《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2]王子平、孙东富,《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M],地震出版社,1996

[3]朱清和,《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志超,朱宏,《#8220;网络记者#8221;海量信息传得快》[N],信息时报,200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