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借助具体的事例,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完善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媒体环境、制度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有效性,搭建新的舆情沟通平台,引导当代大学生合理、有序、规范地进行网络参政议政,树立理性、健康和崇高的政治理念,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在网络参政议政中的积极作用。
意义:有利于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表达方式、媒体环境、制度建设、价值观念等进行完善补充和合理引导,激发更多大学生参与到网络参政议政的行动中去,最终于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对我们建立起一个健康、畅通的网络舆论表达渠道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大学生网络参政促进公民意识觉醒,刺激民众对公共权力与社会事务的参与热情,使得#8220;大众麦克风#8221;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数量不多增加,大学生网络参政现象中,男女大学生表现特征具有鲜明的差异性。本课题主要对比其他网络参政公众,从心理、性格、生理、环境等角度,对大学生的参政方式、理性表达、语言特色、网络媒体手段、社会环境机制建设等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独特性,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引起公众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视,并以相应的差异性环境和制度分别对其引导。
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当前的国内大学生网络参政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网络参政现状、内容和形式的研究。网络参政议政凭借的是一些媒体交互平台,如微博、微信、博客等,当前的一些研究就是针对这些媒体平台,对大学进行的实地访谈和网上问卷调查,总结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内容、形式、行为和群体特征以及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如唐嘉仪《大学生微博参政现状分析:内容、形式、行为与群体特点》,徐徐《新生代大学生#8220;微博参政#8221;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以浙江省高校为例》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方法:借助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方面研究结论,结合当前具体案例,同时参考借鉴关于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研究的文献,从不同角度展示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特殊性,并对当前大学生参政的一些不足提出建议和对策。
5. 参考文献
[1] 李永毅 ,张在兴 , 吴燕.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过程中表达的理性状况--基于对电子政务中G2C的研究[G]. 东方企业文化, 2013年06期
[2] 丛茂国.大学生网络参政的趋势、效应及其环境建设[G]. 教育科学,2012年01期
[3] 阳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