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飑线作为一种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常伴随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但同时也易受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其中飑线是影响江苏省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因此,开展江苏地区飑线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飑线作为一种重要的强对流天气系统,一直受到国内外气象学家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飑线的观测、理论和数值模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江苏一次飑线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WRF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此次飑线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天气形势分析:分析此次飑线过程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包括高空和低空环流形势、天气系统配置以及物理量场演变特征等,探讨此次飑线过程的天气学成因。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收集和处理:收集江苏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观测资料,包括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
利用气象统计方法和软件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处理,建立此次飑线过程的环境场。
2.天气学诊断分析: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分析此次飑线过程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高空和低空环流形势、天气系统配置以及物理量场演变特征,探讨此次飑线过程的天气学成因。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有所创新:
1.针对江苏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背景,结合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深入分析此次飑线过程的触发机制和维持机制,揭示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
2.结合多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此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探讨其组织结构和演变规律,为提高对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3.利用WRF数值模式对此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为改进数值模式对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的模拟能力提供参考。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张涛, 孙建华, 刘勇, 等. 一次黄淮地区超级单体风暴演变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J]. 气象, 2020, 46(10): 1254-1266.
[2] 周小刚, 俞小鼎, 王秀明, 等. 中国飑线发生发展及预报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6, 27(3): 257-273.
[3] 孟祥移, 杜钧, 陈明轩. 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J]. 气象, 2018, 44(06): 791-80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