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交通、电力、农业等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此次事件凸显了提高我国冬季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次季节至季节时间尺度(两周至几个月)的预报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
准确及时的低温过程预报是减轻此类灾害影响的关键。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次季节至季节预报是目前国际大气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次季节至季节预报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在模式发展、预报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本研究将选取三个代表性的次季节至季节预报模式,采用2008年初南方低温过程的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各模式的温度、降水、环流形势等方面的预报性能进行评估,并分析模式预报偏差的原因。
1. 主要内容
1.收集整理2008年初南方低温过程的观测资料,包括地面气温、降水量、高空环流等,以及同期再分析资料。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2008年初南方低温过程的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模式预报数据获取:获取三个次季节至季节预报模式对2008年初南方低温过程的回顾性预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处理,以便于后续分析。
3.预报效果评估: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定量评估各模式对温度、降水、环流形势的预报效果,计算距平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等指标,并绘制空间分布图,直观展示模式预报性能。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针对性评估:聚焦2008年初南方低温这一特定极端事件,对次季节至季节预报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针对性评估,区别于以往多模式综合评估,更有利于揭示模式在该类事件预报中的优势和不足。
2.多角度分析:不仅评估模式对温度、降水等基本气象要素的预报效果,还关注对环流形势的预报能力,并结合物理机制分析,更深入地探讨模式预报偏差的原因。
3.面向应用:本研究的结果将为未来类似事件的预警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应对灾害提供更充足的准备时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高歌.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08, 66(5): 772-781.
[2] 陈丽娟, 罗京佳, 周天军, 等.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过程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2): 129-136.
[3] 周兵, 丁晓燕, 李维京. 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及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4): 729-73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