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近些年在演化博弈视角下都市圈创新共同体相关学者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针对博弈、都市圈理论与创新发展、都市圈创新共同体、上海大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建设群体参与方的利益诉求等存在着较多的参考文献,基于此,本文将这些部分逐一梳理分析:1、 都市圈理论19 世纪末霍华德(E.Howard)在《明日的田园城市》改变了城市规划想法,引入“城市群”概念。到了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n)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1]。20世纪50年代,木内信藏提出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的大城市圈,逐渐衍生出“都市圈”理念[2]。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开始研究都市圈关于地理、规划、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对于都市圈的概念,主要是指以某一功能强大的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城镇的经济协同发的一种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的发展阶段从培育到成长再到成熟型的都市圈。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和规划理论构成了都市圈的主要理论。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根据圈层所处位置不同,主要包括核心、临近和辐射圈层。此外,其圈层不同产业结构也不同,核心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邻近则以人才集聚的第二产业为主,辐射圈层则依托交通物流产业。至于都市圈的规划实质是促进区域合作,通过减弱城市之间行政壁垒,加强各种资源交互合作,确保产业集群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和环境的多元共治,完善区域之间的合作机制。由上可知,我国学者对于都市圈的研究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其理论的研究仍滞后于实践,应重视大都市圈内城市间要素流通以及功能互补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大都市圈(城市群)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减小行政区划限制的影响,保障大都市圈规划体系的完善和实施。2、 协同创新理论协同创新的前期基础为“协同”,其最早起源于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这一理论由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aken)创立,其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各个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协同和无序之间的相互转化,系统内部各个体之间相互联合能够产生“1 1>2”的协同效应,最终使系统达到一个稳定有序状态。而协同创新则是运用协同学理论来解决创新层面的问题,协同创新又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创新系统内部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其辅助创新元素政府、科技中介和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创新属于内部协同创新范畴。而外部协同创新涉及领域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指城市群、都市圈等的区域协同创新,从区域层面来进一步阐述创新驱动区域的协调发展。陈劲等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各创新主体之间,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3]。所以协同创新是由多元要素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和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3、共同体理论“共同体”最早用于在社会学研究中研究人在群体中行动取向、交流互动和社会关系的概念,滕尼斯提出了现代共同体理论,进一步拓展出人非孤立个体而是在社会活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着各种联系[4]。 随后演化为创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等概念。其中Sawhney 和 Prandelli认为“创造共同体”( community of creation) 是一种边界不断变化的渗透系统( permeable system),其能够适应复杂系统,并依托于所有人的参与,且参与人能够为达到复杂稳态的共同目标作出贡献[5]。20世纪10年代初期,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推动着创造共同体向创新共同体跨越。
创新共同体概念最早是美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促进协同创新,由美国大学科技园区协会等组织在2008年提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6]。Nordic Innovation在《创新共同体: 信任、互相学习与行动》报告中指出创新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打破区域壁垒,冲破文化和视角的限制[7]。王峥、龚轶通过研究创新共同体概念,提出创新共同体框架[8]。赵新峰认为创新共同体就是以提高自身以及共同体创新发展水平为共同目标,通过具备一定执行效力的协同机制,依托多元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对分散的创新要素资源加以集聚整合、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的共同体[9]。李舒认为建立协同互利的“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是面对中国应对的挑战的必然要求[10]。本文关注的创新共同体是协同创新的高级形态,是指上海、周边城市和微观参与群体以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都市圈协同发展为目标,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为前提,通过一系列利益分配等契约机制,实现多方创新要素有机整合的创新综合体。
7、上海大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建设群体参与方的利益诉求
上海大都市圈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协同,通过上海、周边城市和微观参与群体三方共同努力,实现创新共同体建设。为进一步对各创新主体利益诉求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如下表2-1所示。
由表2-1可知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较低协调成本和沉淀成本,对产学研合作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根据在都市圈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中心城市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如何向外辐射创新资源的同时保障自身利益,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对于都市圈中处在周边城市而言,政绩考核和信誉与美誉度是他们所追求的利益需求。在都市圈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和金融机构等,企业希望在创新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获得企业价值的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寄希望于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专利变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介和金融机构则是希望享受创新成果增益的同时,承担较少的信贷风险。
表2-1国内外相关创新主体利益诉求相关文献梳理
研究对象 | 利益诉求 | 代表性文献 | 主要观点 |
地方政府 | 沉淀成本 | 《Cambridge:TheirCharacter and Consequenc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Bain,J.S.1956) | 认为政府投入的沉淀成企入、退出决策和战略投资的决定因[31] |
协调成本 | 《TheDivision ofLabor,Coordination Costs》(BeckerGaryandMurphyKevin.1992) | 最早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协调成本,认为其是政府进行协调工作时的资源耗费[32]。 | |
政策扶持 | 《政府引导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促进效应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数值仿真视角》(薛莉,陈钢.2021) | 认为政府政策扶持利于增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3] | |
中心城市 | 溢出创新资源 | 《绿色创新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彭文斌,文泽宙,2019.) | 指出实现城市绿色创新资源的溢出是以中心辐射到周边形式, 利于提高城市群绿色创新发展[34] |
公信力 | 《基于行政伦理视角的政府公信力问题探析》(张新.2022) | 认为公信力关乎政府形象和治理效果[35]。 | |
周边城市 | 政绩考核风险 | 《多维政绩考核、地方政府竞争与城市生产效率损失》(侯林岐,张杰.2020) | 当周边城市在环境规制政绩考核制度下,提高资源集聚能力,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36] 。 |
美誉与声誉 | 《基于前景理论的协调创新机制研究》(苏妮娜,朱先奇,高力平,2020) | 认为在外围成员城市美誉度和信任度的存在使得其认识到创新共同体带来的效益高于“消极合作”收益,进而其选择“积极合作”战略[37]。 | |
企业
| 品牌效应 | 《不同形式企业创新活动的品牌效应研究》(王静,李义敏,黄炜.2021) | 认为不同形式企业创新活动均会对品牌购买倾向产生直接正向作用,企业创新活动转化为品牌效应的认知过程,利于企业培养创新软实力并提升创新绩效[38]。 |
企业价值提升 | 《AcquiringInnovation》 (Sevilir,Merih,andXuanTian.2012) | 在研究企业并购时发现企业的创新产出已成为企业迅速发展和价值增长的主要动力[39]。 | |
高校、科研院所 | 交易成本 |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任志宽.2019) | 指出地方政府在支持产学院合作过程中产生高校、科研院所交易成本提高的问题,只有降低交易成本,才能促进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40]。 |
专利变现 | 《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基于专利技术交易数据的分析》(黄灿,徐戈,李兰花,沈慧君.2020) | 指出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与市场中介机构积极合作,提高专利变现率[41]。 | |
科研成果产业化 | 《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中介参与及其界面管理》(朱鹏举,郭铭鹤.2021) | 指出大学科技中介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德重要推动力量,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够促进区域创新发展[42]。 | |
中介和金融机构 | 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获利 |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金融体系中利益相关者的进化博弈分析》(杨文培,王昕,杨璠.2018) | 指出金融机构与营利性中介机构希望在减少承担的信贷风险,共享科技金融经济利益,追求科技创新成果的增值[43]。 |
发展趋势:
通过对都市圈与创新发展、都市圈创新共同体、都市圈内部各主体利益诉求等文献进行介绍与梳理,可以得到在都市圈与创新发展方面,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区域空间形态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都市圈创新发展的实证研究方面,对于在都市圈创新共同体方面国外学者侧重于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创新能力研究,而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对于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内涵特征和建设实践路径方面,这为本文上海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建设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上文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虽然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文献较多,但对于上海大都市圈创新层面的文献极少,对于上海大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第二,对于都市圈的协同创新研究虽然有学者运用博弈理论,但尚无学者从演化博弈视角,研究区域创新共同体。第三,对于都市圈层面创新共同体的创新主体,学者大都研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极少学者研究都市圈内部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创新合作。2. 研究内容和问题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上海大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因素,就是理清上海、周边城市和微观参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和明确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演化博弈视角,构建多主体博弈收益矩阵,在三方利益诉求的驱动下,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各参与主体的博弈策略选择机理,构建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通过MATLAB模拟仿真出各主体行为影响的演化趋势。研究得出:当三方利益主体投入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积极行为总收益大于消极行为的总收益或成本时,基于有限理性假设,三方博弈均能达到演化稳定状态,即上海积极投入、周边城市积极参与和微观参与群体积极合作。同时,通过对策仿真分析发现上海政府的惩罚和激励、周边城市的激励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微观参与群体的协同创新意识等举措均能促进创新共同体构建,这为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创新共同体建设策略奠定基础。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共同体构建机理的期刊论文,专著、新闻报道和访谈记录等,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归纳与分析工作,可以对我国上海大都市圈的创新共同体的构建、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和治理工作者工作开展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为本文确立研究目标,构建研究框架奠定基础。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四 研究工作条件和基础已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参加了有关课程实习、调研等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查阅并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将撰写的论文内容作了认真思考,对选题研究领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已有一定了解。
通过了大学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初步具备了查阅相关中外文文献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经济与管理学院资料室与实验室在论文研究写作期间对毕业生全天开放,为完成论文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