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动态
1.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侵染植物的过程
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寄主植物并引起寄主发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始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孢子与寄主表面的紧密接触。如果自然生长状态下其产生的孢子不能附着于寄主植物体表,就不能完成致病过程(Hameretal,1988)。现有研究显示,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可通过分泌于孢子顶端的粘胶物质(sporetipmucilageSTM)来完成附着过程。当成熟的孢子落到寄主表面并遇高湿环境或雨露时,这种粘胶物可释放到孢子外面使分生孢子吸附在疏水基质或叶表面。这种吸附方式可使孢子迅速附着于寄主表面,从而抵抗外界水滴的冲击,同时使孢子周围保持湿润,以利于后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以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野生型菌株Guy11为转化受体,对稻瘟病菌肌醇多磷酸激酶MoCbk1进行基因敲除,得到敲除突变体,并对缺失突变体DMocbk1进行表现型分析、基因功能分析,进而全面研究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为了解其致病机理,从而应用于病害防治奠定基础。
获得上述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分析突变体的表现型,包括生长速率、产分生孢子的能力、附着胞的形成情况、有性生殖能力、原生质体释放速率、致病力等。这些研究结果可望阐明MoCbk1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揭示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其对水稻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试验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供试菌株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野生型菌株Guy11,并作为转化受体。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得到敲除突变体DMocbk1菌株,即本实验研究所需要的目的菌株。
供试植物感病水稻品种CO-39(来自于江苏省农科院)。
3.2研究方法
4. 研究创新点
在模型酵母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当细胞结构全部建立完全,细胞分裂过程就会以隔膜的破坏作为分裂终点。
调控这些破坏隔膜相关基因的转录因子ACE2,会受到激酶Cbk1的激活。
Cbk1是一个Ndr/LATs相关蛋白,它所在的调控系统的功能与多细胞生物hippo途径十分相似。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年9月-2015年10月构建敲除载体并得到突变体DMocbk1
2015年10月-2015年11月得到互补菌株以及GFP定位菌株
2015年12月-2016年2月测定表型,基因功能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