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内容:1. 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建立 1.1脑部肉眼观察 1.2神经行为学观察 1.3苏醒时间2. 评价凉血通瘀方抗出血性中风的药效2.1脑损伤相关指标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2.2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凝血酶、纤溶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2.3炎症相关指标和信号通路相关指标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热休克蛋白27(HSP-27)、HSP-70、核转录因子NF-κB、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3. 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3.1分析大鼠脑出血模型代谢标志物3.2分析凉血通瘀方对大鼠脑出血模型代谢标志物的影响研究意义:本课题所研究的凉血通瘀方(Liangxue Tongyu Prescription, LTP)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临床有效验方,由犀角(现由水牛角代替)、大黄、赤芍、牡丹皮、石菖蒲、生地黄、三七、地龙8味中药组成。
方中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大黄清热泻火、凉血逐瘀、通腑泄热;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石菖蒲开窍醒神、引药上行,诸药配伍具有凉血通瘀、通腑泻热之功效,临床用于出血性脑中风的瘀热阻窍证。
深入研究其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制新药奠定基础。
2. 文献综述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的药效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综述摘 要:通过观察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中风模型大鼠的作用,评价凉血通瘀方不同配伍比例对出血性中风的疗效。
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瘀热阻窍证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探索与瘀热阻窍证密切相关的代谢物、代谢通路,鉴定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中风瘀热阻窍证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检测大鼠血清常规生化指标以及观察组织形态,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研究脑出血中风瘀热阻窍证生物标记物及凉血通瘀方的治疗作用。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1. 确定大鼠出血性中风模型的制作方法4种:胶原酶诱导法、自体血注入法、微球囊充胀法、自发性脑出血。
经文献查阅,确定为胶原酶诱导法。
通过(1)脑部肉眼观察、(2)神经行为学观察、(3)苏醒时间等相关方法评价造模效果。
4. 工作计划
2022.02 - 2022.03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已完成2022.03 - 2022.04初步试验、选择实验条件2022.04 - 2022.05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2022.05 - 2022.06撰写、修改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5. 难点与创新点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病率为每年60/10万~ 80/10万,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六个月末有80%左右存活患者遗留残疾,其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大大降低了个体生存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脑出血的治疗,目前临床多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