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的一组肾小球病,常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为临床表现。国内外调查显示,慢性肾炎在引起终末期性肾功能衰竭的多种病因中居首位,高达64.1%,危害较大。由于本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目前主要认为是由免疫介导性损害引起的,但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中的病程进展中亦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对于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对此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效果。
硫酸吲哚酚(IS)主要在肠道产生,蛋白结合率达90%以上。IS来源于食物中的色氨酸,经大肠埃希菌分解产生吲哚,吲哚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经羟化、硫酸化,最终生成IS。临床研究证实,IS能够损伤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是引起CKD进展加快,诱发CKD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如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CKD患者预后,导致CKD患者死亡率升高的独立风险因素。实验研究证实,IS可诱导模型动物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各种炎症因子,引起肾小管损伤,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加重心脏功能失调.
目前,已可以用肠道吸附剂以及透析等方法清除,但这些方法均有其各自的缺点,并不能充分满足清除IS的临床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来源吲哚方面入手,希望通过研究,从中药中寻找有效药物,通过减少肠道内吲哚的生成,减少IS的来源,减轻体内IS堆积,从而延缓CKD进展。
2. 文献综述
基于肠道厌氧细菌的尿毒素前体生成酶抑制剂筛选
杨 瑞
摘 要:黄葵又名黄蜀葵花,是锦葵科秋葵属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的干燥花。迄今为止,黄蜀葵花中已有20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被分离出来,主要包括黄酮类、有机酸类、多糖类以及长链烃类等化合物。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简称慢性肾炎,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的一组肾小球病,常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为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于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对此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效果。硫酸吲哚酚(IS)主要在肠道产生,来源于食物中的色氨酸,经大肠埃希菌分解产生吲哚,吲哚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经羟化、硫酸化,最终生成IS。目前,已有的清除IS方法并不能充分满足清除IS的临床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来源吲哚方面入手,利用黄葵,减少吲哚的生成,减少毒素的来源,使血、尿IS水平下降,从而减少慢性肾病的发病率。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
4. 工作计划
3.1-3.7 查阅资料整理文件
3.8-3.13 完成开题报告
3.14-4.30进行课题实验
5. 难点与创新点
首次开展黄葵成分影响大肠杆菌生成尿毒素前体吲哚的实验研究,与整体动物实验相比,建立一种较高通量的尿毒素前体生成抑制剂筛选体系。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